新闻动态

晚潮|《浣沙江边著文章》后记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3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潮新闻客户端 田渭法

《浣沙江边著文章》的目录总算分类罢,分为一乡情、乡愁,二红色故事和文化,三戴思恭研究和越医文化,四名人、名家,五前辈、乡人和榜样等五大类。这是我2022年10月底至2023年1月的发表在“潮新闻”文娱频道上的文章,共有80篇之多。我要感谢“潮新闻”这个平台,编辑为我读稿、修改,花了许多心思。

这本“潮新闻”作品结集,基本反映了我的思想、工作、经历和生活等。早先朋友们说,你的红色故事以报告文学的写法呈现恐怕是最好的。那年《北京文学》主编林斤澜和《上海文学》主编周介人先生有肯定的评价。当“潮新闻”发出宣侠父将军系列3篇文章后,新华社的闽老社长说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好文章了。其中《宣将军回乡养病掀波澜》一文,还是2020年底在京出差时,花了5个夜上写就的,后又多次修改。《解放军报》社老记者、编辑、部主任吕志勋还吟诗一首,这鼓舞了我写此类文章的劲头,于是花了一个多月,冒着酷暑写就《钱萍,弃教从戎奔延安》。近来我又读了老乡周抗先生的一些资料,准备撰写《周抗:从延安抗大出来的哲学家》和先烈何赤华的《忠贞爱情》。

展开剩余69%

在“名人、名家”栏目中,我赞美西施,写西施,赞美王冕,写王冕;敬慕科学家、学者赵忠尧、冯绥安、杨佩瑾、骆寒超;崇拜王阳明、汤飞凡、周诚浒等等。在整理文章时,突然传来寒超老师仙逝,他是我加入中国作协的介绍人,心里万分悲痛。在“前辈、乡人和榜样”栏目中,我钟爱所有文章中的主人公,他们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最可爱的人,他们有些是我的亲戚、领导、朋友,有的则是过去时代的“英模”。

在最后的“附篇”中,有我在文讲班时的老师刘绍棠写的《王冕外传序》(《西施后传序》已经在《我给西施写“后传”》中表述了),其次是我姑夫孙霆写的《我三次见到了周总理》,这是他任《杭州日报》负责人前后的事,他今年95岁了。第三篇是13岁外孙杨洪瑞的《班级篮球赛》,当时我见到他的作文,嘱女儿补上了年月日,在“潮新闻”发表后阅读量也超10万。

读者是最好的老师。我的拙作阅读量超30万的有《省委书记张秋人的光亮青春》《宣将军被暗杀牺牲的前前后后》《宣将军回乡养病掀波澜》《在玉溪新平,我向彭寂宽、聂耳母子深情鞠躬》《钱萍,弃教从戎奔延安》等等;阅读量超20万的有《俞秀松伟大的闪光点在这里》《诸暨知县姚启圣》《风情、风景这边独好——昆明、玉溪探亲旅游记》《夜半车祸人慌乱》等等;阅读量超10万的有40篇。这使我接上了老朋友,认识了大批新朋友。我要虚心向他们学习。

我这个人,幼年就得过血吸虫病,年轻时遇到挫折又沾上吸烟的坏习惯。1992年前写作“成瘾”,一天不写难过。1992年后我不写少写,觉得踏实做些事更重要,因此去做事。退休后,这“瘾”又卷土重来,觉得一边写作一边协助女儿管好她的三个孩子也很充实。现在我们住在一起,老大读初一,双胞胎男女今年9月可读一年级了。我爱3个孩子。

文章写尽了人家的艰辛曲折,常常为他们流泪、叹惜,又自然联想起自己最无奈的岁月,何时待我写自身?夜半,一个声音在我灵魂深处诉说……

这本集子有点像1991年我出版的《西施故里人才多》,当时我请求一位“要人”作序,为让他了解我,我送去了一些作品和刚刚到手的北京寄来的《传记文学》,杂志里有我写张秋人的故事……谈了一通,随后又帮助“要人”写了篇理论文章在省报理论版头条刊发,还是不行。有人揶揄我是个捐了门槛的“祥林嫂”,结果是好友、浙报文教部的蔡景富老乡帮我圆了梦,我感激非常。这次的集子,骆寒超老师答应写序,并说我写的《骆寒超与艾青》文章不错,可惜来不及动笔他去世了。我正开始校对这本50万字书稿时,浙报老编辑朱国良先生热心地帮我解了燃眉之急。33年前,因我得了全国报纸副刊连载一等奖,朱先生撰文在“人民日报海外版”上发了我的创作经历。我深受感动,非常感谢!

最后,要说明的是,我脑笨手拙,不会用电脑,全部文章均靠手写,写了就上打字店去请人打字,费用少则50元,多的要付300元;老眼昏花,改了错字别字,肯定还有遗漏,希望读者多多包涵、指教、指正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发布于:浙江省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